他,是吉首大学教学新秀,是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是获得过多项荣誉奖励的体育学博士。他曾在国内体育类顶级学术期刊《体育科学》上先后发表4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多次参加各级各类学术论文报告会并获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于2010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的社会功能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0CTY005)”,于2015年6月高质量结题,结题鉴定等级为优秀。从硕士到博士,他无时无刻不在释放令人惊叹的“洪荒之力”。他就是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万义博士。
“ 拼”出来的“专业户”
“指导老师都这么拼,自己不拼哪行?”万义在研究生论文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心里老这样想着。他用单纯无功利的态度在读研期间拼命学习,从一个体育“门外汉”变成一个体育“专业户”。
2004年,吉首大学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万义便是其中一个。他就读于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师从白晋湘教授。对于本科非体育专业的他来说,研究生阶段学习体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三年,对万义而言是最有意义、最为宝贵的人生阶段。再回首,万义滔滔不绝地说起了往事……
有一天晚上,万义刚写完论文便给导师发了一条短信,请求老师帮忙修改。片刻之后,手机上出现回信“出差回来的路上,大约10点钟到吉首,你10点半到办公室找我。”那一晚,万义和导师谈到凌晨1点多。当论文基本敲定之后,万义在导师的嘱咐下回去休息,而导师却仍然在办公室继续工作。
“每当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我便会想起导师办公室那盏灯光,想起学生宿舍的那些灯光,‘态度’是解决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这是我研究生三年最大的收获,常常让我感动不已。”撰写毕业论文期间,万义时常一个人坐车到偏远农村,了解务农人员的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有时赶不上回来的中巴车就借宿在农户的家里。凭着一股倔强的拼劲,最终他的研究生论文获得了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他也成为吉首大学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万义在表哥的建议下,决定留校任教。2013年9月,他考入华中师范大学跟随长江学者王健教授攻读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学位。2016年6月,他博士毕业,戴上了梦寐以求的“博士帽”。不断奋发向前,拾级而上,万义真的成了体育“专业户”。
在吉大安“营”扎“寨”
“山窝窝里出金凤凰”。湘西是山窝窝,那么万义就是金凤凰。对于培育他6年的坐落在山窝窝里的母校吉首大学,万义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我从一个体育‘门外汉’成为一名体育专职教师,是吉首大学培育的我,给予我一个重要的发展机会,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要懂得感恩。”
三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万义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当时体育学博士研究生还是一种“稀缺”人才资源,许多高校都会开出优厚的条件招贤纳士。可万义不顾亲人劝说,毅然决然地回到母校服务。在朋友同学得知万义的决定时,纷纷表示不可理解,可万义却感到异常踏实自在。
面对为何回校服务这个问题,万义洒脱地抛出了自己的缘由:“白晋湘教授是我的启蒙恩师,这份师生情谊难以割舍。体育科学学院老一辈搭建出的国内顶尖学科,是需要甘于奉献的继承者来延续的。我相信在湘西这片沃土上,我的学术道路会越走越宽。”
如今,万义在吉大沃土上安“营”扎“寨”,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科研体系。在教学方面,他结合《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育社会学》等课程,开始探索一种“专业技能+科研水平+工作能力”的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他也积极探索,不断解决难题。
“我未来的教学科研规划,不仅仅停留在“书面”表达,而是通过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成‘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他信心满满。
“笨方法”里出智慧
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任教期间,万义长期关注体育的文化生态研究,在CSSCI及其扩展版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10项课题立项并在国内体育领域率先系统地提出“体育的文化生态理论”。
当谈到在《体育科学》发表高水准论文时,他谦虚回应:“最笨的方法或许就是最好的方法,体育科学研究需要‘洪荒之力’,更需要 ‘固守之心’。”他从来不认为自已获得的成就有什么秘诀,而是坚信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搞学术研究需要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长期的关注和积累,加上自已的兴趣才能出好成绩。
在申报课题方面,万义用一个公式形象地总结了自己的成功经验:“选题立意(30%)+论证质量(50%)+前期基础(20%)=申报成功(100%)”。他认为,就目前来说,吉首大学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仍处于“领跑”姿态,但也要“居安思危”,不能“高枕无忧”。
万义自豪地说:“我们这个国家级教学团队里蕴藏着一种执着、勤勉、进取、创新的精神,许多体育领域的专家都为我们团队翘起了大拇指!”
本文根据学生记者石慧琳《万义:具备“洪荒之力”的体育学博士》一文编辑。